
2007年我公司榮獲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稱號
343家企業參與角逐2007年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評選
總共20個名額,誰上?誰下?在剛剛進行的第二批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評審中,這個問題難住了諸多評審專家。對照并不寬松的評審條件,符合要求的候選企業的確越來越多了。
與首批小巨人工程啟動時194家申請企業相比,2007年的評選吸引了343家企業參與角逐。面對企業擋不住的創新熱情與水漲船高的創新能力,工程加大了扶持力度。最終,20家小巨人企業與99家小巨人培育企業共獲得市區兩級政府資助近2.6億元,比2006年增加1億元。
科技“小巨人”優中選優難度遞增的背后,是近年來政府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大力培育。與初創型企業“嗷嗷待哺”的狀態相比,進入“青春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更多遭遇的則是“成長的煩惱”,即如何在持續創新與規模擴張的“平衡木”上找準重心。2006年,市科委與市經委共同啟動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長性較好的創新型中小企業進行連續跟蹤和重點扶持。首批2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與50家小巨人培育企業共獲得市區兩級政府資助1.6億元,帶動企業創新投入24億余元。
事實上,小巨人工程為企業帶來的不止是研發資金上的補貼,還包括項目、平臺、人才等各方面扶持,這一系列有形支持又在無形之中隨之化作企業不懈創新的內在驅動力。
據市科委對于首批小巨人工程入選企業的中期檢查顯示,20家小巨人企業2006年度銷售收入達67.8億元,平均每家企業近3.4億元;50家小巨人培育企業2006年度銷售收入達51.1億元,平均每家企業逾億元。在市場規模越做越大的同時,入選企業的創新家底也變得日益殷實:截至2007年7月底,70家企業總共擁有專利1136項,比入選時增長53%。
不容忽視的是,小巨人工程的示范效應直接來自于市區聯動的合作機制。一方面,凡是入選小巨人工程的企業都將獲得由市區兩級財政給予的1誜1配套資金資助。另一方面,繼市級小巨人工程啟動之后,各區縣根據區域產業定位,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小巨人工程。比如,徐匯區按照重點推進、重點培育、重點跟蹤三個層次對于區級小巨人給予100萬、80萬和50萬元的資金扶持;楊浦區在設立“小巨人”專項配套資金的同時,還建立起2000萬元的貸款擔保專項資金,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提供部分貼息、擔保貼費和貸款損賬補貼;閔行區在全區4000多家科技型企業中開展“尋找小巨人行動”,竟一下子找出16匹“黑馬”,成功入選第二批小巨人工程。
從創業孵化到科技小巨人工程,申城正努力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構筑健康的生態環境和完整的服務鏈,幫助企業降低創業門檻和創新成本。據預計,隨著政府采購等相關配套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到2010年,全市1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的年銷售額累計將超過1000億元。
2007年上海日之升經過層層篩選,躋身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成為一塊極富科技內涵的上海名優品牌.